水下与地下的神奇—从水下博物馆到816核工程

时间:2021-05-12 13:49:14|作者:吴艳芬|点击:


趁着清明节小长假,便跟随爱人带着孩子再次来到涪陵,踏着江岸的春天完成曾经的夙愿。
2015年曾到访过涪陵这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神奇之城,走过了乌江畔,品过了榨菜香,却错过了白鹤梁的水下博物馆(因当时博物馆修缮),今年终得偿夙愿,一观这世界上唯一的水下40米博物馆,亲眼看到这富有盛名的涪陵白鹤梁题刻,它无疑是长江母亲河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
1.jpg 2.jpg 3.jpg
博物馆大厅,展示着一尾石鱼,开始以为是仿品,后经讲解员介绍这是白鹤梁上唯一剥落下来的,人们可以亲手触摸的一尾石鱼,距今已200多年的历史。通过讲解员介绍了解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水下碑林”,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两尾石鱼一前一后,一雌一雄,雌鱼衔水草,雄鱼衔荷花的生动造型,在具有水文价值的同时又极具观赏性。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气候变化情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除了石鱼外,白鹤梁题刻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对题刻进行原址原貌原环境保护,游客可以乘坐自动扶梯下行来到水下参观廊道,通过观景窗清晰观看保护罩内静卧水中的白鹤梁题刻。亲眼看到后才知道这水下历史文化的悠长和价值,也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文墨之美,最吸引我的当属那苍劲有力的“中流砥柱”四个字,虽是简单的四个字却一针见血的指出曾经白鹤梁地理位置和水文记录的重要性。
穿越江底,重回175,仍惊叹于水下40米的尘封记忆。次日,乘车前往千里乌江第一镇——白涛镇。白涛镇乌江边上的金子山峰峦叠翠,景色宜人。就在这大山深处却隐藏着一道旷世奇观——816地下核工程。经解说员介绍816地下核工程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1966年至1984年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耗时18年,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816地下核工程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洞内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建筑布局宛如迷宫,形成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奇妙结构。
走进洞中才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更惊讶于六七十年代国家在贫穷时期能耗巨资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如此浩大的人工建造体的伟大,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设备相对简陋和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6万多人能坚持18年投身到816核工程建设中?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是新中国为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权利,热血的人民才愿意投身于国家建设中,甚至为国家建设付出青春和热血。在1个多小时的参观中除了惊讶便是惊叹,惊讶于人工建造体的宏大和建造者的辛苦付出,惊叹设计者的思维缜密和精妙之处。在近门口巨大的蓄水池续满水则能装下半个乌江;高大的燃料反应堆室上方巨大的行车是通过何种方式安装到位;配电室四面墙上密密麻麻的开关和自建设至今都不褪色的特质墙面涂料;上八楼下十楼的深度落差乃至所有核燃料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特设的排窗口排放至金子山山顶能形成云雾缭绕的自然现象的设计,这一个个精致巧妙的设计和建设无一处不彰显着科研人员和建设者的智慧、汗水。
 
 

上一篇: 缅怀先烈清明祭―祭拜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
下一篇: 你的进步来自不断学习--记顺风管理体系培训
技术支持:汉沙科技